凝聚界别委员公益力量,打造“我们+”志愿服务项目
“我们+”志愿服务项目是由蚌埠市蚌山区政协牵头发起,以界别为依托、以爱心为纽带,充分吸收各界人士出钱、出力、出智,形成“我们·长友理”、“我们·幸福花”以及“我们·一家亲”3个特色志愿服务子项目,服务范围涵盖爱心义剪、捐资助学、恤孤安老、扶贫帮困、培训就业、矛盾调解等多个领域,深受百姓称赞,成为政协志愿服务的口碑品牌。
“我们·长友理”,指尖大爱服务从“头”开始
2018年12月,蚌山区政协发起成立首个界别类“我们·长友理”社区公益联盟项目,区政协委员、蚌埠美容美发协会会长刘景铸担任负责人。该项目联合辖区70余家理发店,260余位发型师志愿者,实施“爱心认领”计划,开展义剪服务,已形成“点”“节”“赛”相结合的运行机制。“点”是长期为辖区49名行动不便人员提供定时、定点、定人“一对一”上门义剪服务;“节”是以全年设置的16个重要节日节点为主线制定年度志愿服务计划,为荣誉群体、弱势群体、老幼群体提供义剪服务。每年9月20日“蚌山好人关爱日”,还为蚌山好人发放“好人礼遇卡”,可享免费理发一年服务。“赛”是以举办“皖北美容美发技能大赛”为契机,以赛代训全面提升发型师志愿者的业务及服务水平。2020年,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,“我们·长友理”社区公益联盟招募200余名发型师志愿者,分赴全市各疫情防控点,为医院、乡街、社区、环卫等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开展义务理发60余场次,累计服务8600余人。截止目前,该项目开展志愿服务200余场,服务2万余人次。刘景铸委员荣获蚌埠市“文明市民”称号,“我们·长友理”社区公益联盟荣获蚌埠市“优秀志愿者组织”称号。
“我们·幸福花”,乡村振兴使命在“肩”传递
2019年12月,蚌山区政协发起成立界别类“我们·幸福花”扶贫公益联盟项目,区政协委员、森升园林景观有限公司董事长艾翠琴担任负责人。该项目以乡村振兴为使命,发挥界别行业优势,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、社区,学校开设“帮扶幸福+”农户课堂、“园艺幸福+”社区课堂、“科普幸福+”校园课堂,通过绿化园艺公益课堂,帮助村民、困难群众掌握技能、实现就业脱贫。同时,该项目结合花卉产业,力求在燕山乡试点打造“一分良田”文旅研学体验项目,以此带动燕山全域逐步实现农村美、农民富、产业强,助力建设富美乡村振兴样板。截止目前,该项目共开课35场,受益学员2100余人,提供就业岗位267个。艾翠琴委员荣获蚌埠市“珠城工匠”提名奖。
“我们·一家亲”,民族团结故事用“心”抒写
2020年12月,蚌山区政协发起成立界别类“我们·一家亲”民族团结公益联盟项目,省市区三级政协委员、蚌埠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白祥化担任负责人。该项目以“政协委员工作室”为依托,分别开设“一家人大讲堂”、建立“一家情调解室”、成立“一家亲服务队”,定期宣讲党的民族政策、协调解决民族宗教矛盾纠纷,开展少数民族志愿者服务。2020年,抗“疫”防“汛”期间,“我们·一家亲”民族团结公益联盟组织少数民族志愿者参与社区值班值守、并向疫情严重地区捐款捐物约30万元。截止目前,该项目组织志愿者参加疫情防控、抗洪抢险、爱心救助、扶困济贫等30余次;调解拆迁拆违、交通事故、医疗纠纷、墓地搬迁、涉疆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40余起,促进了民族团结、宗教和睦、社会和谐。
从界别中来,到界别中去。蚌山区政协打造的“我们+”志愿服务项目,丰富了委员履职形式,拓宽了联系群众渠道,凝聚了界别委员公益力量,通过为群众解难事、办实事、做好事,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大爱就在身边。
蚌山区宏业村街道第一社区
宏业村街道第一社区位于蚌埠市老城中心区域,常住人口5120人,注册志愿者1030人,占常住人口比例超20%。社区坚持志愿服务“四合”理念,通过党建融合、治理结合、活动整合、队伍联合,走出一条人人参与、人人共享的志愿服务新路。先后获“全国科普示范社区”“安徽省文明社区”等多项殊荣。社区扶持的4A级社会组织“蚌埠善星公益协会”荣获安徽省“双比双争”先进社会组织党组织等称号,其活动项目荣获第五届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银奖、第五届安徽省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。
党建融合,老党员吹响先锋号
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,组建“先锋号”老党员志愿服务队,内设便民维修“110”、守护平安“119”、互帮互助“12345”三个志愿服务小组。截至目前,队伍从最初14人壮大到34人,提供免费维修服务556人次、排查安全隐患58起、帮扶济困309人。在老党员带动下,社区在职党员、共青团员志愿者扩容至358人,常态化开展文明创建、科普等志愿服务活动。
治理结合,老社区塑造新风貌。聚焦百姓痛点,创新推出社区事务民主协商机制,用志愿服务搭建群众连心桥,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。“两代表一委员”、社会组织、乡贤、专业社工等志愿力量,从收集居民意见、参与民主协商到巡查整改进度、开展满意度调查全过程参与。截至目前,已开展“公共停车棚”“毁绿种菜”等协商议题53个,参与志愿者达800余人次,处理结果群众满意度超95%。该机制入选“安徽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十大成果”。
活动整合,满天星聚成一团火
社区设立志愿服务站点,在小区设置3个社情民意收集点,通过线上线下收集,梳理群众零散需求,搭建以众学课堂、众说讲坛、众选平台、众演舞台、众倡家园为架构的“五众”活动平台,定期发布服务项目,招募志愿者。配套完善志愿服务流程,建立志愿服务登记注册、管理培训、服务记录、积分奖励、表彰回馈等制度。今年以来,志愿者在社会工作者带领下,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59场,为民排忧解难305人次,评选社区优秀志愿者7人。
队伍联合,小分队深耕大品牌
整合辖区单位、公益组织等资源,组建8支专业志愿服务队,开展系统化、项目化志愿服务。目前常态化开展“僵尸车”废旧物品兑换、“雨后阳光”关爱失独家庭、爷爷奶奶一堂课、幼儿学堂等10个志愿服务项目。其中“爱与陪伴”临终关怀项目由辖区公益组织与养老机构、医院志愿服务队联合开展,获安徽省2021年9月“月评十佳”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典型;“爱心送考”项目获蚌山区2020年最佳志愿服务项目。